西燕國主慕容沖的復仇 •歷史月刊 2007/06/15
話說前燕被前秦苻堅所滅後,他們慕容皇族族人一開始都被苻堅軟禁,苻堅將這些慕容皇族都強遷到前秦首都長安城看管,尤其是前燕最後一任亡國皇帝慕容暐更絕對必須嚴加監視。
熟悉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位人物──姑蘇慕容世家公子,人稱「北喬峰,南慕容」的「慕容復」。慕容復一生為了復興祖先「大燕國」的虛幻夢想,用盡心術,機關算盡,最後卻因此發瘋。慕容復是金庸先生虛構的江湖人物,但他口中宣稱要興復的「大燕國」,在中國歷史上卻真的存在過。
只不過,十六國時代由鮮卑民族慕容氏所建立的「大燕國」,疆域也沒多「大」就是,不過就是十六國時代的分裂政權,他們最強盛時大概也只有約華北平原那麼大而已。但有趣的是,這個由慕容家族建立燕國,生命力卻是出了名的韌性十足,他們家族人士先後建立了四次的「燕國」。第一次建立的燕國,是在公元二世紀末三世紀初時建立,但約70年後被前秦國的苻堅所滅,這次的大燕國,歷史上稱為「前燕」。經過約十餘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苻堅大敗,慕容家族趁機復國,然而這次復國的慕容家族人士有兩位,所以兩個燕國同時並存,一個在東方華北平原上,疆域較大,歷史稱他們是「後燕」;一個在西,疆域較小,被稱為「西燕」,本文這次所要提的主角,便是西燕國的復國國主──慕容沖。
慕容沖小時候的遭遇
話說前燕被前秦苻堅所滅後,他們慕容皇族族人一開始都被苻堅軟禁,苻堅將這些慕容皇族都強遷到前秦首都長安城看管,尤其是前燕最後一任亡國皇帝慕容暐更絕對必須嚴加監視。然而慕容暐有一位妹妹清河公主,長的非常漂亮,大概是那種每個男人見了都會為之心酥的大美女,不用說,苻堅亡了人家的「國」之餘,也順便把這位美麗的慕容公主給納入後宮,史稱「寵冠後庭」,也就是說她是前秦後宮中最受寵的妃子。但是慕容暐另有一位弟弟叫做慕容沖,他當時前僅12歲,同樣也是有「龍陽之姿色」,苻堅居然也同樣「又幸之」,將慕容沖納入後宮。不用懷疑,苻堅把這個小男孩慕容沖也納入後宮,自然是為了性的目的,所以苻堅大概是雙性戀始祖之一,史稱慕容姊弟倆是「姊弟專寵,宮人莫進」,當時人更有歌謠諷刺說:「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綜觀中國史籍,歷代君主中,明載出身於臠童的,也就慕容沖一人而已,實在可以視為特例。我們絕不能把苻堅跟慕容沖的性行為,逕自解釋為是「古人的同性戀」下的產物,事實上,不論在什麼年代,同性戀也是要雙方你情我願,才會有「戀」可談,有「愛」可為。慕容沖當時卻是位年僅12歲的小男孩,就要被迫接受這種非自願性的性行為,任何時代任何人強迫對這年紀的人做任何非自願性行為,不管他是男孩或女孩,對他心理都是絕大傷害。可憐的慕容沖,在遭受亡國亡家之餘,身心尚受滅國仇人苻堅所摧殘,日後心理發展極可能會出現偏差,大概也因這種不名譽的行為,慕容沖對苻堅甚至對整個前秦政權都是懷恨在心。12歲的他,因此變成滿心仇恨的人格。
大概也因為苻堅這種行為實在誇張,當時苻堅的宰相王猛極力勸諫,苻堅才不情不願地任命慕容沖為平陽郡太守,於是讓他出後宮,也出了長安城。平陽郡,在今日山西省西南部,這地方隔著黃河向西略偏南方向,便遙對前秦苻堅首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苻堅任命慕容沖當平陽太守,對慕容沖而言反而是個轉機,他到平陽擔任太守大約十多年,逐漸培養自己對當地的影響力,這對未來苻堅在淝水之戰大敗後,慕容沖要動員人力復國很有幫助。
經過十多年,苻堅在剛統一完華北後數年,在社會民生剛剛恢復不久、人民好不容易才有喘息機會的狀況下,下令全面總動員,規定前秦境內不分各民族的胡人漢人都得從軍,發動了號稱百餘萬兵力的空前大軍南伐東晉,結果淝水一戰,苻堅大軍卻慘敗。這場慘敗,使前秦百萬雄師幾乎盡成淝水河邊骨,剩下的殘兵,跟著苻堅倉皇逃竄,逃兵們只要聽到風聲鶴唳,看到一草一木,都以為是東晉派來的追兵。這種慘敗,也使前秦帝國元氣大傷,剛一統的華北又再度陷入分裂危機,也為亡國多年的慕容家族提供復國的良機。慕容家族中有兩位成員便趁這機會企圖恢復他們的故國「大燕」,一位是慕容沖的叔叔慕容垂,他將回到燕國舊地──華北大平原,也就是古稱的「關東」,建立新的燕國,這即是前述的「後燕」;另外一位就是慕容沖的親哥哥,慕容泓,他也趁機逃出長安城,建立自己的燕政權,也就是「西燕」。
西燕復國
哥哥慕容泓逃出長安城後,便逃往河東的平陽郡投靠他弟弟慕容沖。這裡請容我們插個小話,一般史書都記載哥哥慕容泓此時是逃往「關東」,筆者曾有一篇學術小文章,詳細考論過這是不可能的,他當時應是前往位於「河東」的平陽郡投靠他弟弟,所以史書記載有誤,此處不再累敘。此時慕容泓在平陽已經當郡守十多年,對當地影響力頗大,哥哥慕容泓方前來投靠,弟弟慕容沖馬上就能撥給哥哥數千兵馬當反秦先鋒部隊,從河東的華陽城起師,往西攻打前秦苻堅,最終目標當然是首都所在的長安城,營救被軟禁在城內的其他慕容家族族人與鮮卑族同胞。此外,弟弟慕容沖自己也動員號稱兩萬部隊隨後跟進。
苻堅聽聞此事,又驚又怒,一方面他派將軍強永,率兵往東討伐慕容泓、沖兩兄弟;另方面把他們倆的另外一位哥哥--也就是前述的前燕亡國皇帝慕容暐,叫到宮中狠狠罵了一頓,並殺了慕容暐身邊的親信悉羅騰、屈突鐵侯等,又藉口他們謀反,再殺了數千人,以防止長安城中的鮮卑人藉機跟著造反。可是苻堅派出的強永軍,才往東走到華澤,就遇到哥哥慕容泓的數千兵馬,因為慕容泓數千先鋒部隊早已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雙方立即發生遭遇戰,苻堅的強永軍竟大敗,這是哥哥慕容泓的第一次作戰,也在這場「華澤之戰」交出漂亮成績。
苻堅聽到敗聞,當然大怒,這次再動員號稱五萬大軍,分別由部將苻熙、苻叡、姚萇、竇衝率領,準備再次狠狠教訓慕容泓、沖兩兄弟。哥哥慕容泓聽到苻堅這次出了五萬大軍,自己卻僅有數千兵馬,心想不可不慎,於是轉進回河東華陽城準備迎戰,弟弟慕容沖的兩萬大軍也正由平陽往華陽趕來。苻堅這五萬軍兵分兩路,第一路是主力部隊由苻叡、姚萇率領,越過黃河,往東攻打已回到華陽城的哥哥慕容泓。然而慕容泓只有區區數千大軍,卻以寡擊眾,在華陽城再次大敗這些來犯敵軍,這次的「華陽之戰」為哥哥慕容泓更添威望;尷尬的是弟弟慕容沖,他統領在後的兩萬大軍,卻居然敗給苻堅的第二路軍、同時也是非主力的竇衝部隊,慕容沖只能收拾剩下的數千殘軍,投靠哥哥慕容泓。
慕容沖謀殺親哥哥
哥哥慕容泓僅率數千軍卻兩次重創前秦大軍,締造大捷,政治聲望自然茁壯,他趁機吸納了更多散兵游勇與群眾,組織更大的軍隊,號稱十萬,準備向西反攻前秦苻堅。但弔詭的是,這些看來對「大燕復國」有望的有利發展,卻也對弟弟慕容沖卓實難堪,為何?因為哥哥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如此成功,發展如此迅速,聲望如此高漲,完全可說是基於弟弟慕容沖在平陽一帶經營十多年的成果,弟弟這麼苦心長久經營,無非是想親手殺了苻堅、滅了前秦,替自己與家族雪恥報仇。但如今這些十餘年心血基業,竟被哥哥順勢「奪走」,做弟弟的慕容沖,心裡自然很不是滋味。他大概心想:也不想想這地盤原先是誰的!於是「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弟弟慕容沖,竟然運用自己還有的影響力,機密地策劃了一場陰謀政變,他叫手下高蓋等人,率領群眾迅速起事,殺了親哥哥慕容泓。
政治的真面目就是如此殘忍,為了爭權奪利,骨肉兄弟之間往往也會反目成仇、互相殺伐。弟弟慕容沖殺了哥哥,無辜的哥哥慕容泓可能到死那一刻,都還不知自己為什麼會被殺。但到下一刻後,西燕的領袖,已經換成弟弟慕容沖了。號稱十萬的西燕大軍,此時盡歸慕容沖所統領。
當然,協助殺哥哥慕容泓這場政變最有功的高蓋,自然是官運亨通,慕容沖拜他為「尚書令」兼「車騎將軍」,身兼西燕的文武兩大要職,自然也是慕容沖的嫡系人馬兼重要手下。
這裡還須交代另一個發展,原先不是有苻堅派五萬大軍征討西燕卻為哥哥慕容泓大敗這件事嗎?其中的領軍將領姚萇,也因為在戰敗後懼怕主子苻堅算帳,索性叛變,率領剩下殘軍,建立了自己的「後秦國」。所以原本一統整個華北的前秦國,目前至少分裂出後燕(慕容垂)、西燕(慕容沖)、後秦(姚萇)等新政權,前秦國此時已正在土崩瓦解中。
西燕十萬大軍在慕容沖率領下,大舉西征在長安城的苻堅。一開始,西燕軍隊一路攻勢皆捷,勢如破竹。這主要原因是慕容沖一開始懂得利用政治口號號召旗下部隊的心,這口號就是:「殺到長安城!救回我們的皇帝慕容暐與所有鮮卑同胞!」這口號一開始果然能成功激勵軍心,苻堅軍隊不斷吃鱉受敗。
可是就在這時候,西燕陣營軍人群中,也漸漸出現另外一種雜音,那就是:「我們燕國故土本來就在關東,我們應該要回東方啊!為什麼還要往西做無謂犧牲呢?」這考量是有些道理的,因為在此時,前面說過的叔叔慕容垂,已經在關東恢復了另一個(後)燕國政權,如果這些西燕大軍沒趁機趕回去,以後可能搶不到「回關東復國」的正統合理性;而且關中這地盤又不是西燕軍眾熟悉的河東平陽一帶,慕容沖卻執意要大家一直孤軍深入,只怕真會害得大家身陷泥沼難以自拔。可是,慕容沖壓住了這股聲音,仍不斷命令部隊向西,現在的他,一心只想親手殺了苻堅、滅掉前秦,復仇的意念已經遍布慕容沖的腦袋,他也不可能聽下這些雜音。
但西燕軍心開始浮動的消息,也不可能瞞得住,前面說過已經叛變苻堅的姚萇,就聽到這情報後冷笑道:「西燕內部已經開始分裂,他們還有多少搞頭?搞不好連關中都待不下去呢!」於是姚萇把他的軍隊調到關中北方的山裡布陣,居高臨下,順便觀望慕容沖與苻堅的鬥爭,準備隨時來個漁翁得利。
多了姚萇勢力這麻煩,西燕軍戰線再往西深入拉長確實是會危險的,因為北方山中的姚萇軍隨時會南下咬住西燕軍的尾吧,切斷西燕軍回關東故土的路;而且戰線拉這麼長,必會造成戰力減弱,還有沒有多戰力再繼續跟苻堅對陣也是問題。但慕容沖不管那麼多,一方面,他不顧任何反對意見,繼續率兵往西追討苻堅;另方面,他又分了數萬兵力,命令前述屬於自己嫡系的高蓋率領,往北邊去堵姚萇勢力,但這將是後話。
這時候也出現了個令人莞爾的小笑話,苻堅眼看舊日「情人」慕容沖不斷向自己進逼,竟想跟他提「舊日愛情」,看看是不是能「感動」一下慕容沖,希望慕容沖能念在舊日「情愛」上饒他一馬。於是苻堅派人送了一件錦袍大衣給慕容沖,在當時戰亂頻仍物資缺乏的中國,這錦袍大概是屬於「阿馬尼」層級的貴衣吧。苻堅還派人跟慕容沖說:「朕以前對你情分曾這麼深,用心良苦,你卻在一朝之間說翻臉就翻臉,為什麼你會如此負心絕情?」一副自認當年「朕有恩寵於你,你應該感激朕,不該如此變心」的意味。這不講還好,講了反而更加刺激慕容沖小時候的仇恨記憶,當年明明就是你霸王硬上弓非禮小男孩,如今還敢跟我胡扯什麼有情有愛?所以到這地步,慕容沖復仇火燄已極為炙熱,他兵鋒所達之處,幾乎燒殺辱掠無惡不作。歷史稱慕容沖在關中「所殺過當」,他大概把整個關中人都看成是苻堅的共犯,反正關中這裡正是苻堅的地盤,也是慕容沖小時候身心受創的傷心處,他大概自認把一股怨氣發在這些關中人民身上就對了。所以他在關中所行軍之處,遇神殺神,遇人砍人。
問題是無辜的關中人民何辜?竟被牽連到這種人間殺戮的慘劇中,多少關中人民妻離子散的慘劇,因為慕容沖一人私心而不斷上演!所以歷史記載:「慕容沖毒暴關中,人皆流散,道路斷絕,千里無煙。」尤其當慕容沖攻進長安時,因為苻堅早已經逃跑不見,慕容沖大概因為心中火大,心想:好不容易殺進長安,怎找不到你苻堅這廝?那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你溜了,你老巢長安城還在。於是「慕容沖入據長安,縱兵大略,死者不可勝計。」整個長安為之屠城,喋血京兆。而慕容沖進了千年帝都長安,也開始做起帝王夢起來,「樂之忘歸」,想在長安「課農築室,為久安之計」。
這樣發展下去,便是全部關中人民也忍受不了慕容沖的暴虐,也開始起來反抗,就算本來可能不厭惡慕容沖的關中人民,也全都起來轉而支持苻堅。這些關中人紛紛動員旗下部曲群眾,為苻堅出錢出力出人馬,並都發誓:「與苻堅同死共生,誓無有貳。」所謂眾怒不可犯,連關中當地塢堡主與群眾都跟著起來反對西燕政權,慕容沖等人還能在關中待上多久?若慕容沖兵逼長安,一開始就懂得學距他數百年前的劉邦一樣,利用懷柔政策收買人心,不要隨便過度殘忍屠殺,或許當地民心會轉而支持慕容沖等西燕政權,但現在,為時已晚。而且關中人的這種輿論聲音,一定也會傳入西燕政權中,原本就反對慕容沖盲目西進復仇的人也會知情,也會跟著害怕想說:萬一關中各民間塢堡全都動員部曲反攻西燕,他們不是要跟著慕容沖陪葬?原本這些雜音一開始當然會被慕容沖壓制,但現在還壓得住嗎?
慕容沖也被政變謀殺
於是,可想而知,本來苻堅溜出長安城,慕容沖已占了優勢,原本該可勝券在握。但如今,反而是西燕政權本身內部,開始醞釀出一連串政治矛盾,而矛頭就是指向慕容沖本身,因為大家要逼慕容沖別再追殺苻堅,並且放棄關中,回歸關東。政治鬥爭本來就是比實力的,有反對意見的人若實力不強,要鬥贏的機會恐怕就少了很多。慕容沖原本能在這政權中能稱一方之霸,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前述高蓋等麾下兵如雲集的勢力支持他。但這時恰巧也傳來一個對慕容沖非常不利的消息,那就是,原本派去關中北山堵姚萇的高蓋數萬大軍,不料竟被姚萇大敗,僅剩下的數千殘兵都投降姚萇。妙的是,高蓋本人竟然也索性一起投降姚萇了。
這消息傳來西燕陣營,對慕容沖的政治地位就大為動搖了,他旗下最有力的手下竟然也叛降?那慕容沖旗下還有多少政治資本可用呢?不服他的人是不是會趁機作亂呢?果然,此時西燕內部「眾咸怨之」,大家都怨恨起慕容沖起來。慕容沖眼見狀況已經搞不定,大部分的手下都不服了,自己搞不好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只好被迫答應手下們放棄長安城回關東。但,為時已晚,不久,果然就發生了一場政變,慕容沖也被那些不服他的人給殺了,殺他的人都是原本私議要回歸關東故土的,在殺了慕容沖後,他們連長安甚至整個關中都不要了,一路往東轉進,但這已是後話,此不再敘。
殺人者人恆殺之,慕容沖自己「得國不正」,他就是靠政變殺了親哥哥才能當上領袖的,政變惡例已開,自己得位的正當性也不足,手下怎可能完全服他?又怎可能不會出現另一個慕容沖再利用政變殺他奪權?而慕容沖當上領袖又只是一昧私心,不懂得與旗下取得共識,不懂得思考旗下民眾的願望,只靠高蓋等勢力支持,就一昧為了報仇率意孤行。一旦這些滿嘴忠心的嫡系也望風叛變,領導者自己豈有不垮之理?他本來在平陽苦心經營十多年,在一夕之間突然復國有望,卻也被突然而來的權力膨脹與長年積壓在心的私慾,衝昏腦袋,最後身死垮台。消滅慕容沖的其實不是別人,也不是那些殺他的政變者,是他自己。
所以,只要看完這篇故事,大家大概會在腦袋中,自然浮現出千年前那位被性侵的孩童慕容沖長大後,會出現什麼樣偏差人格的可怕眼神,那大概是一雙無情又冷血,不惜犧牲任何代價,一心只想報仇的冷酷可怕眼神。這雙眼神不僅害得他為了奪權而殺人如麻,最後也殺了他自己。他的境遇過程似乎有點類似金庸先生虛構的那位一心只想復仇復國最後卻發瘋的姑蘇慕容復,只不過慕容復這角色,是不是金庸先生看了慕容沖的歷史所架構出來的,也許要請教金庸先生本人吧?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