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5日

從才人到皇帝――武則天傳奇‧歷史月刊 2007/07/10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也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成功的女性。

根據《新唐書》、《舊唐書》的〈武則天本紀〉之記載,說武則天名「曌」(音義同「照」),這個名字是武則天做女皇帝後自己取的名字。武則天她是山西文水人,唐高祖武德七年出生於四川廣元,父親是武士彠,原本是一位木材商,唐高祖從太原起事反隋,武士彠隨從唐高祖,所以武士彠也算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唐高祖即位以後,武士彠官做到工部尚書。武士彠有兩位妻子,武則天是武士彠繼室楊氏所生的女兒,楊氏一共生了3個女兒,武則天是次女,14歲時由於貌美,被唐太宗選入宮中擔任「才人」。才人,是低級的妃子,唐朝皇帝的妃子們都有品級,高級的妃子像「貴妃」等,低級的妃子有「才人」、「美人」等等,因此武則天14歲進宮後,成了唐太宗的妃子。

武則天在宮中大約住了十幾年,她跟當時的太子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見過面,唐高宗看了武才人,非常喜歡她,心中對她非常思念,但此時他倆人的感情究竟發展到如何,並沒有史料記載,我們不得而知。當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三年去世後,根據當時的規矩,除了皇后跟高級妃子可以繼續留在宮裡之外,中下級的妃子全部都要遷出皇宮,因為要騰出房間來讓給新皇帝的妃嬪們住,因為武才人只是一位低級妃子,所以必須遷出皇宮。遷出皇宮後只有兩條路子,第一個是回娘家,第二個是出家為尼,武則天選擇了後者,去感業寺做了尼姑。

尼姑變皇后

在唐太宗忌日時,唐高宗到感業寺燒香祭拜,結果在寺裡碰到了武才人(此時已經是「武氏尼姑」了),這時的武才人已經剃了頭做了尼姑,但兩人相見後互相愕然,唐高宗就把武尼姑拉到方丈室去,面對面百感交集,不禁互相抱頭痛哭。皇帝跟武尼姑這個舉止,雖然是在方丈室內偷偷做的,可是絕對保不了密,旁邊的宦官都在窗外看得清清楚楚,於是就有小宦官趕快跑回宮中,緊急通報王皇后。王皇后聽到這消息後,突然感覺到機會來了,原來王皇后這時正失寵,因為此時唐高宗正寵愛著蕭淑妃,對王皇后完全是冷落一旁,王皇后心裡非常痛恨蕭淑妃,所謂情場如戰場,所以王皇后突然靈機一動,何不讓武尼姑進宮來共同對抗蕭淑妃呢?所以王皇后就悄悄地派人告訴武氏尼姑,叫她把原來的秀髮給蓄起來。爾後王皇后又向唐高宗說:「何不把武氏接回宮來侍奉皇上您呢?」高宗聽到王皇后的勸告,當然是非常高興,就把武氏給接進宮來,而且封武氏為「昭儀」。昭儀,也是妃子的等級之一,但是是屬於高級的妃子。

武昭儀進宮以後,展現了她靈活的交際手腕,表面上她討好王皇后,且對每個宮女宦官都非常和善友好,又出手大方,常常餽贈,所以得到宮女宦官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也非常喜歡武昭儀,所以武昭儀在宮裡人緣極佳。自從武昭儀進宮後,果然,唐高宗逐漸把所有的寵愛都集中在武昭儀身上,而且蕭淑妃果然也失寵了,但是王皇后卻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因為高宗仍不喜歡王皇后。也果真是情場如戰場,王皇后跟蕭淑妃本來是情敵,可是這兩人都同時失寵後,這兩位舊日情敵,此刻也必須化敵為友,站在同一聯合陣線,共同對抗武昭儀,這兩人經常在高宗旁邊說武昭儀的壞話,但是此時的高宗是完全迷戀武昭儀,對王皇后、蕭淑妃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不久,武昭儀生下了第一個女兒,有一天,王皇后禮貌性的到武昭儀的宮裡,探望剛剛生產後的武昭儀,恰巧武昭儀不在,王皇后就順手抱起剛初生的女嬰,抱了一陣子,武昭儀還是沒有回來,王皇后就告訴武昭儀身邊的宮女說:「我要回去了,等武昭儀回來時,就說我來過了。」於是王皇后就走了。但等王皇后走不久後,武昭儀回來了,宮女就向武昭儀報告說王皇后剛剛來過,武昭儀一聽,計從心上起,就拿了手帕悶住女嬰的鼻子,不到1分鐘,女嬰就窒息而死。又過了不久,唐高宗也到了武昭儀的宮裡來了,武昭儀表面上去迎接高宗,高宗當然對剛出生的女兒很感興趣,就跟武昭儀一起過去抱女嬰,但唐高宗一抱起女嬰,發現女嬰已死,大驚失色,武昭儀也跟著大哭,於是高宗急問宮女是怎麼回事?宮女回答說:「我……我也不知道,可是剛剛王皇后才來過。」於是最大嫌疑犯當然就是王皇后了,因為誰也沒有料到武昭儀身為母親,會將自己的第一胎女兒給殺死。唐高宗對此事非常震怒,也很想藉這個機會廢掉王皇后,可是他徵詢朝廷大臣的意見,大臣們多表反對。當時朝廷裡邊的大臣多是太宗時代遺留下來的輔政老臣,這些老臣們都認為不該廢王皇后,因為王皇后出身於名門大族,且這些老臣們也認為,女兒之死也未必是王皇后做的,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王皇后殺的,都是推論而已。又老臣們也認為王皇后受過良好的教育,非常有教養,足堪稱為母儀天下,是非常恰當的皇后,不該隨便廢后,但是唐高宗跟武昭儀仍一直處心積慮想廢掉王皇后。

有一天,唐高宗跟武昭儀備了豐厚的禮物,去拜訪唐高宗的舅舅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時代的宰相,也是唐高宗剛即位時候的輔政大臣,又是高宗的親舅舅,於公於私,高宗絕對是要尊敬長孫無忌的,所以高宗跟武昭儀帶了非常厚重的禮物去拜訪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也設宴款待高宗與武昭儀。在酒席之間,談笑甚歡,到了後來,高宗就把話引到想廢王皇后改立武昭儀為皇后的話題上,長孫無忌一聽此言,就馬上把話題轉移,根本不想接唐高宗這個話題,弄得唐高宗跟武昭儀無功而返。此時朝廷中重要大臣們其實都不贊成廢王皇后,可是卻有幾位中級的官員站起來為武昭儀講話,這些中級官員人物最主要是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等三人,他們上書給唐高宗,認為王皇后失德,應該被廢,改立武昭儀為皇后。這件事讓武昭儀開始警覺到朝廷大臣的力量是重要的,她必須要好好掌握他們,如果她想在政治舞台上獲得成功,她不能只靠唐高宗一人,還必須掌握到朝廷的重臣。當然,在當時,許敬宗、李義府他們的奏章是沒有份量的,唐高宗不能夠因為他們的奏章就真的廢掉王皇后。

有一天,唐高宗找了唐朝的開國元勳,也是元老重臣的李勣前來談話,就問李勣有關想廢王皇后的事情,李勣回答唐高宗說:「廢掉皇后這件事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又問外人呢?」李勣的回答是非常有份量的,因為當時朝廷中以李勣的地位,其實不比長孫無忌差,他也是一位一言九鼎的重臣,所以他出來支持這件事情,唐高宗自然覺得非常安慰。但是如果從客觀來看,李勣這句話是錯的,因為廢立皇后絕對不是皇帝的家務事,而是國家大事,自古以來,大臣們對於皇后的廢立,都可以表示意見,所以李勣這句話是不合於歷史事實的,他這句話其實很有阿諛唐高宗之意。但是唐高宗就抓住李勣這句話,下詔廢了王皇后,同時也廢了蕭淑妃,將她們關在皇宮後面的冷宮,也立了武昭儀當皇后。對於那些擁護過武昭儀的人,如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一干人等,就給予提拔到高級重要官職,讓他們在政治生命上有重要地位,也是武則天培養自己勢力的一著棋。

皇后政權廢立太子

唐高宗身體一直不好,患有風眩之症,而武則天做了皇后後,就表現出她的政治才華,處理事情非常果斷明快。武則天比唐高宗大5歲,所以對唐高宗說起來,武則天給他的感覺,有點像媽媽或姊姊。唐高宗性格,按兩《唐書》說法是很「仁弱」,實際上就是膽小懦弱,遇到事情猶豫不決,他這種性格的人最需要有媽媽保護,但不幸他媽媽長孫皇后早死,這時具有媽媽性格的武則天處理政事時頗有男子氣,就讓唐高宗深覺有一種可以依靠的安全感,所以在武則天處理幾件事情後,唐高宗覺得武后處理得非常好,於是就漸漸把許多政事大權都交給武后處理。於是,武后就開始以皇后身分插手政治,包括人事的決策跟政策的決定,武后都漸漸有過問的空間。但也因為武后管的事情越來越多,漸漸也讓唐高宗覺得有種壓迫感,他本來是尋求武則天保護他的,可是此時卻發現,他這個皇帝好像已經越來越沒有權力了,於是他對武后,就開始有抱怨跟不滿。

有一天,唐高宗跟身邊的一位大臣上官儀談起:「武后實在太跋扈了,朕想廢掉這個皇后。」上官儀就順從高宗之意說:「如果皇上要廢后,當然是沒問題啊,臣還可以為皇上擬一個廢后詔書。」高宗聽了很高興說:「好,就立刻擬吧!」於是上官儀擬了一份準備廢武后的草詔。但這件事情根本保不住密,武后是何其厲害的角色,此時宮中滿是武后早就佈好的耳目,任何大小事情都瞞不過武后,所以,馬上就有宦官在窗外聽到這消息,立刻飛奔報告武后。武后聽到這消息,怒不可遏,就衝到唐高宗的面前責問高宗:「你,你竟然要對我做這麼絕情的事情!」唐高宗當時嚇得不得了,剛剛想廢后的雄心完全不見,立刻顯露出原本懦弱本性,把事情責任全推到上官儀頭上,說:「朕……朕根本不想廢后啊……都是上官儀教朕要廢皇后的。」於是武后就逼著高宗,馬上下令將上官儀處死。從這件事情之後,唐高宗真是非常害怕武皇后,而武后也處處將自己提升到最高決策者地位,每日唐高宗上朝,武則天就在高宗後面垂簾聽政,所有重大的事情,武則天都要表示意見,所以唐高宗好像變成了武后的傳話人,時間久了之後,滿朝文武大臣與全國臣民都服膺於武后的權威。我們不清楚是不是出於武后的授意,但後來,唐高宗竟下令全國臣民必須稱自己為「天皇」,也必須對武則天稱「天后」,天皇跟天后也並稱為「二聖」,二聖就是兩個聖人的意思。我們知道在唐朝,聖人不是指孔老夫子,而是指當時在位的皇帝,所以二聖,就是指兩位皇帝。但是這跟歷史上的觀念是完全不合的,中國古代沒有夫妻平等的觀念,妻絕對要低於夫,所以皇后絕對要低於皇帝,可是武后此時竟然跟唐高宗坐在平等的地位,平起平坐,兩人都是皇帝,完全平等,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未曾有矣。也由於並稱二聖,所以全國臣民慢慢就覺得皇后也就是皇帝,對於武后所有命令自然不敢不服從,漸漸地也養成服從武后的習慣。

武后為唐高宗生了四男二女,長女前面已經說過,尚在襁褓時已被她殺了。武后的大兒子叫做李弘,被封為太子,二兒子李賢,後來被封為太子。《資記通鑑》就記載太子李弘為人「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這種性格看來是跟他父親唐高宗的仁愛性格較類似,卻完全不同於武后之剛毅果斷,所以太子李弘在許多政事看法上,常常不能得到母親的賞識,武后也漸漸不喜歡太子弘。偏偏太子弘的仁孝謙謹性格,使他在某件事情上,犯了個致命的政治錯誤,這從何說起?原來當年唐高宗跟蕭淑妃曾生下義陽跟宣城兩位公主,所以這兩位公主也是太子弘的同父異母親姊姊,她們倆一直被幽禁在後宮,年紀已三十好幾了還嫁不出去,當然,當時也沒人敢娶這兩位命帶「政治原罪」的可憐公主。有天,太子弘見到了這兩位姊姊,又驚訝又同情,馬上請求父皇高宗讓這兩位公主出嫁,高宗也答應了。但是這消息傳到武后耳裡,十分大怒,認為她這兒子居然敢吃裡扒外,去幫助以前舊情敵蕭淑妃所生的兩個孽種,簡直不可饒恕,馬上下令將自己親生兒子,也就是這位犯了致命政治錯誤的太子弘給毒死,改立自己第二個兒子李賢為太子,這便是太子賢。

太子賢跟他大哥李弘性格不同,《舊唐書》記載他「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也就是說他做人做事明快又謹慎,這或許是遺傳自他母親娘家武氏、或隔代遺傳自他祖父唐太宗的精明優點,所以太子賢辦起事情來精明能幹,眾口皆碑。可是這一點在媽媽武后眼中仍是不討喜的,因為做太子的如果太精明,鋒芒畢露,豈不是會搶了母親在政治上的光芒?果然,武后也對太子賢越看越不順眼。太子賢既然精明,自然也觀察出母親對自己的犯嘀咕,開始韜光養晦不敢多言惹禍,但是他居於太子這個位置,卻讓他很難避免被朝中小人的饞言風波所擾。當時高宗跟武后很寵信一個懂左道妖術,名叫明崇儼的巫師,明崇儼就常私下跟武后說太子賢品德不佳,如何不堪,當然太子賢在宮中也養有耳目,自會知情。偏偏有天,明崇儼竟不明不白被強盜殺了,也找不到兇手,武后就懷疑是太子賢唆使手下殺的,不管真兇是誰,既然手握大權的武后,已經對太子賢心生懷疑,就會使太子賢有苦難言,也難以辯白。此外,宮中也常莫名其妙一直謠傳,說太子賢根本不是武后親生,而是武后親姊姊韓國夫人當年跟唐高宗偷偷生下的孽種,生下後才被武后抱來養的。這種謠言不知是誰造的,但同樣也讓太子賢動輒得咎,因為武后知道太子賢一定會聽到這謠言,就會懷疑起太子賢:「你究竟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不是我親生的?如果你會懷疑,那你是否會對我不忠不孝?」既然武后對太子賢心存疑竇,那不管太子賢是不是武后所親生,武后仍舊會懷疑太子賢對她的忠誠,而且這謠言流傳中間,武后跟太子賢兩人心中芥蒂也越多。

有天,武后還送《少陽政範》、《孝經》等書給兒子李賢,希望他能對武后盡忠盡孝,並好好學習未來當皇帝的能力。可是李賢越想越不安,心想:「妳送我這些書,不就是暗示妳懷疑我不忠不孝?還是懷疑我不夠資格當太子?」太子賢這懷疑很合理,因為憑武后以往作風,這個送書動作,真是充滿「我武后想廢掉你這位太子」的政治暗示。於是,兩方政治矛盾越來越多,兩方的手下見機進饞言的也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武后下詔要手下薛元超、裴炎、高智周等人去調查太子賢,這時候太子賢不管有沒有罪,都已經是政治嫌犯,難以脫逃,薛元超等人當然也有辦法找出一堆證物證明太子賢確實謀反了,甚至連殺明崇儼那件懸案也被抖出來,原本太子賢寵信的男伎趙道生,這時也出面指控:「就是太子賢唆使我去殺明崇儼的」。於是這些政治是非,終於使太子賢被廢,武后改立三子李哲為太子。但李賢雖已被廢,也再難平息武后對他的政治憤怒與猜忌,2年後,武后又將李賢流放到四川巴州,再過3年,武后更逼李賢自殺,這是武后所殺的第三個親骨肉。

撤簾聽政自任皇帝

當高宗去世後,前面說到的第三位太子李哲,便即了位,就是唐中宗皇帝。武后就由「皇后」升格為「皇太后」,我們仍稱她做武后。

唐中宗繼位以後,立韋氏為皇后,韋皇后的父親叫做韋玄貞,本來是一個中下級的官吏,唐中宗想委任韋玄貞做宰相(侍中)。唐高宗死時,曾遺命輔政大臣裴炎佐理朝政,裴炎對這件事情表示反對,因為韋玄貞由一個中下級官吏跳為宰相,完全不合政治規矩。唐中宗對裴炎的反對非常生氣,一時說了氣話:「我要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都可以,何況是宰相!」這句氣話讓裴炎很害怕,便跑去跟武后報告。武后聽了,大為震怒,覺得這兒子怎麼可以荒唐到把天下拱手給岳父?心想實在不應該,於是武后以皇太后身份下詔,廢唐中宗的皇位改為廬陵王,並立她第四個兒子李旦為皇帝,這就是唐睿宗皇帝。唐睿宗是一個喜好讀書,喜歡文字學的人,對政治完全沒有興趣,即便他有興趣,看了前面3位哥哥的下場,也不敢有任何興趣。所以唐睿宗繼位後,武后就垂簾聽政,唐睿宗也樂得不管事,每天上朝跟文武大臣行完禮後,便到旁邊的一個小殿讀自己的書去了,於是武后便在簾子後面直接跟大臣們談論國事,大臣們也不以為怪,因為這在高宗時就已成慣例,所以他們也都接受武后在簾子後所下的指示,所以國家大政一切操在武后,唐睿宗是一個標準的傀儡皇帝。這時武后又命人偽造了一本佛經,叫做《大雲經》,這本經中,說的是一個女子做國王的故事,武后命令把這本《大雲經》交給全國每一間寺廟,都必須收藏,也必須向教徒們宣講。

《大雲經》出現的這件事情,變成全國的事情,她用意是什麼?就是表示一個女子也可以有統治國家的權力,所以《大雲經》的出現,讓武后要做女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於是侍御史傅遊藝首先上書給唐睿宗,請求皇帝讓位給武后繼位。當然傅遊藝這奏章是武后會看到的,武后沒有接受,但是卻升了傅遊藝的官,武后這個舉動很明顯的告訴全國臣民:「我武后非常高興這件事」。所以中央跟地方的官吏,乃至四夷的酋長,還有許多百姓,甚至連和尚道士之流,都紛紛上表給皇帝,要求武太后能即位當皇帝,當時上奏章的人多達數萬人,如果照今天說起來,這好像是「民意」的表現吧?這麼多人的上書,讓唐睿宗很有壓迫感,最後恍然大悟:「啊!我也該上書了啊!」於是唐睿宗自己也上了一個書給他母親武太后,要求讓位給母后。武太后對這些上萬的臣民上表都沒有接受,最後皇帝也上表了,於是武后才覺得時機已到,於是在矯情地半推半就之下,就接受登基為皇帝,把唐睿宗降為皇嗣,她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女皇帝。

武后成了皇帝以後,就不再垂簾,並改扮成男裝走到台面上,正式跟大臣們面對面上朝談論國事。武后在位15年,政績如何,新舊《唐書》裡記載的不多,但是她在位時,碰到了兩件麻煩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後宮制度,因為男性君主都有後宮,有皇后,也有大批的妃嬪,所以武后也要仿造男性的皇帝,也設了她自己的後宮,也招了一批男性的妃嬪,當然這個妃嬪不能叫做貴妃,而改名叫做「內供奉」。第二個問題是誰是她的繼承人的問題,她繼位後,後來也把原來是唐睿宗降格後的皇嗣李旦,也改封為相王,把原先的廬陵王李哲召回京裡來封為太子。但是武則天的姪兒武三思、武承嗣,也都想繼位做皇帝,他們向姑姑也就是武則天說:現在既然是武家天下而不再是李家,當然皇位是要傳給姓武的人,所以應該立他們做太子或皇嗣。但是武則天把這意見提出來跟大臣們討論,大臣們都表示反對,也都提出反對的理由,而其中宰相狄仁傑講了一個理由,很讓武則天動心,就是說:「做姑姑的跟做母親的誰比較親?請試想,一代皇帝過世後,他們的牌位都要供在太廟裡給子孫祭拜,如果現在武家人來繼承皇位,將來皇上您過世後,您只不過是他們的姑姑,太廟裡只能供奉母親不能供奉姑姑的牌位,所以將來若武家人繼位為帝,武家的太廟裡一定沒有您的牌位,那將來誰來祭拜您?」我們中國的古人,非常迷信當人死後,還活著的後人一定要來祭拜他,如果後人不來祭拜,就會變成孤魂野鬼。所以武后聽了這話後非常心動,就覺得不能讓武家人繼位,於是就確定立自己第三個兒子李哲為太子,準備將來接她的皇位。

在長安四年春正月,武則天生了重病,宰相張柬之等5位大臣發動政變,帶領了軍隊殺進宮中,把武則天最寵愛的男妃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給殺了,並稟報正在病褟上的武則天,說:「張氏兄弟謀反,已經伏誅,也希望皇上能將皇位還給太子李哲」。武后此時雖貴為皇帝,卻已經病重,見病榻外滿是剛政變的軍隊,根本身不由己,也只好接受。於是武后宣布退位,兒子李哲也就是唐中宗再度復位。當然唐中宗復位不會加害自己的母親,而且尊他母親為「則天大聖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我們稱武后為「武則天」的原因。武后退位幾個月後,該年十一月的寒冬中病死了,結束她的一生。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4期】

沒有留言: